百年一遇大車站計畫 桃市都發局局長江南志:雙城風華再起
桃園市都發局局長江南志為大車站計畫幕後最大推手。
「改變現狀的勇氣」,近幾年桃園市城市發展積極向西行,大型新興開發區建設湧入,都會樣貌朝向國際化邁進,但反觀桃園雙城桃園區、中壢區環境卻顯得擁擠雜亂,甚至部分環境頹圮,成為公共安全最大隱憂,而桃園市提出「大車站計畫」從串聯老城區的台鐵軌道沿線著手進行改造,「老城新生」將讓雙城再現風華。
「大車站計畫」由桃園市都發局主導,幕後最大推手即為桃園市都發局局長江南志。過去桃園市政府著重在新開發區的規劃及開發,建設話題也多集中於新開發區,江南志本身為桃園子弟,觀察這幾十年桃園市的變化,他認為桃園市是非常典型的工業化城市,儘管是北台灣房價相對可以負擔的城市,一直以來也有許多人口移入,但談到「好的居住品質」卻不一定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桃園,「問桃園人覺得住在桃園好不好,雖然覺得住在這裡很好,但許多的公共建設不完善,接手都發局後,開始思考怎麼讓這座城市更宜居,而桃園鐵路地下化是個最好的契機,這個契機更是台灣近年其他大型城市相當少有的機會。」
江南志提出五大旗艦計畫,在任內推動舊城重生。
江南志提及,過去台北市的市民大道、新北市的縣民大道在鐵路地下化之前即是台鐵軌道,過去從「車本導向」如今轉型到「人本思考」,而桃園鐵路地下化後,擁有百年以來絕佳轉型的契機,從桃園、內壢、中壢三大車站改建計畫,循著五大旗艦計畫,「不只是交通型態,生活型態的改變更是重點。」
桃園車站、中壢車站過去被評為全台灣最醜的車站,桃園人生活重心轉新興開發區移動,像是藝文特區、青埔特區,華泰名品城、XPARK等成為生活走向,桃園、中壢雙城區趨於空洞,而桃園市提出五大旗艦計畫:「三大車站站區再造」、「車站周邊土地再生」、「新設車站新心計畫」、「綠園道人本軸帶」以及「路廊土地轉型」,攸關著未來大桃園舊城重生,居住環境的轉變。
除了三個既有車站各自肩負不同任務,四個鐵路地下化後新設站點,周邊有不少產業用地,深入調查後也發現,各大地主也都有相似的想法,希冀既有的工業區能否有機會轉型,像是遠東集團紡織廠的土地正在審議中,泰豐輪胎舊廠土地正在重劃,另外還有愛買賣場、六合集團、YAMAHA集團等,都發局希望在土地重新規劃的過程中,找到公私雙贏的平衡,光是現階段盤點出的閒置土地就達到200~300公頃,透過開發讓區域繁榮,但若能增加公益設施,並提供更優質的工作機會,能讓工作、生活找到平衡點,同時透過軌道交通,吸引人口往這條軌道周邊遷入。
至於舊城新生,都更是必經之路,桃園市市長張善政也曾提到,市府要有改變的勇氣!因此透過法令的鬆綁、劃定都更地區,透過獎勵條件可望將土地作更有效的運用,另以桃園車站為例,後站多為台銀閒置土地,不像前站發展這麼密集,透過鐵路地下化的縫合,將採用重劃、都更及都市設計等多種手段,整合周邊公有土地,開發後可望釋出精華土地。
桃園市都發局局長江南志年輕有為,任職公職近20載。
然而想要吸引開發商將能量往舊城區集中,政府必須率先投入資源,透過公共設施的改善,同時推動公辦都更,江南志指出,其實都更案最初的困難點多半在於權利分配,但由政府帶頭執行不僅更加具公信力,同樣可挹注更多的資源讓環境更加宜居,「每一塊基地條件不同,分回條件不同,我們會告知民眾,不可能不花成本就取得全新優質住宅,都更應該首要注重分回的房屋結構安全以及市場價值,以20坪的新成屋而言,價值恐怕更勝30坪老舊建築。」他也提到,像是桃園第一起公辦都更案復興路案,在開工典禮當天就有許多街坊鄰居到場,表達想要參與公辦都更的意願。
江南志認為,五大旗艦計畫並不是單一思考一座城市的繁榮,繁榮之餘,維持居民可負擔的水準,同時有好的工作、養育下一代可以負擔得起的生活,而過去多朝向新興開發區拓展生活範圍,但人口大量遷入,公共設施永遠都不足,何不透過都市計畫、老城新生,讓人口留在城中心,就像歐洲老城區規劃舒適的街廓,透過觀光轉型、商業發展,以及公共運輸,讓城市更好住,尤其鐵路地下化,路廊騰空後的16公里廊道,其將成為桃園最長的綠園道,範圍涵蓋三座既有車站、四座新設車站及周邊土地,將對桃園的交通及城市樣貌產生深遠影響,也成為影響桃園未來十年城市發展的關鍵。
大車站計畫將一舉翻轉中壢、桃園雙城風貌。(3D示意圖,桃園市都發局提供)